2020年10月1日星期四

选择独中的理由



以下是昨日小编听直播的内容摘要,没听到直播的朋友可以看以下的文字叙述哦(文长慎入),不喜欢看文字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看视频哦内容精彩,错过就走宝咯——东方日报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ref=watch_permalink&v=3285568295002306

. . . . . . . . . . . . .

以下是小编听完视频后的逐字稿(用文字还原现场 \^o^)

主持人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

“根据董总2020年的统计,独中规模的发展呈现两极化:
人数超过1000人的独中有26所。
人数低于300人的独中有16所。
介于300到1000人的独中有20所。

我们想要要探讨的是在疫情的时代中,这36所中小型的独中,是否能从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成为家长的另一个选择,看见中小型独中的亮点,到底它有什么样的教育优势?

无论如何,每一种类型的学校都有它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怎样为孩子选择一所学校也是我们今晚的一种关怀。

今晚的议题是《给独中一个机会,发现小而美的独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1、疫情后,独中的颠覆性创新到底是什么?
 2、选择独中的理由
 3、在疫情中所见到的小而美的独中,师生求进的故事
. . . . . . . . . . . . .

1、疫情后,独中的颠覆性创新到底是什么?

董总执行长梁胜义:

其实目前我们仍在疫情下,而且疫情可能会反弹,所以无论是大型或小型独中,仍然在进行着新常态的教学模式,当“新常态”和教育挂钩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线上教学。现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独中,都在积极建构线上教学,甚至是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教学,只是大家起步不一样,有些还在探索其他可能性的阶段中,有些则在强化中,有些已经在完善中,当然,做得好或做不好是一回事,但无论是处于哪一种阶段,大家都是在往前进的状态中,而我更关注的就是这股“往前进”的能量,只要这股能量在,那独中未来的发展肯定是越来越正向。

从3月18日到6月24日,这将近4个月的疫情停课期间,很多独中的行政单位都积极在部署线上教学,董总在国家宣布行动管制令的10天之后,在 3月27日就开始向各独中发出问卷调查(比国家教育部更早做出行动),问卷显示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就已经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独中在布置线上教学了。到5月份的时候,所有的独中都在进行线上教学的布置了。线上教学并非说做就能马上做,它需要一些原本就有的规划,包括资源调动和配备,否则,它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就能贯彻这件事。

所以,这里头反映的是,有些独中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在尝试进行线上教学的准备。独中在疫情中展现出来的精神,也就是独中的特点——危机处理、居安思危的能力和无私共享、相互成就的一种胸怀。
(一)危机处理、居安思危的能力:

在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大面积疫情,学校的行政支援是非常重要的,行政队伍必须要能马上察觉,并迅速重新安排网课、重新分配教学资源,比如据我的了解,当时刚好是学校假期,有些老师已经返回家乡,身边没有课本和教学工具,学校行政单位就会将线上教学指南和教学材料包装成一个懒人包,发给所有的老师,让老师们迅速地知道他们可以使用哪些平台去进行教学工作。

当然,光是行政上的支援是不够的,我觉得这个东西之所以能够有效的贯彻下去,更重要的是老师们自己本身自发性的对教育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资深老师,本身对科技和网络的使用不熟悉,那么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和年轻的、比较熟悉科技网络的老师一起搭配分组,分工合作,大家一起备课,让孩子可以更全面地学习。有些独中,并非发个懒人包就了事,他们还会分阶段进行调查,了解老师和学生们在网课进行时遇到哪些问题,然后再进行归纳和调整,进入第二阶段的网课,这些事情是一直在进行中的,所以,老实说,独中危机处理的机制是相当的完善,这是独中的一个特质。

(二)无私共享、相互成就

校内老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不在话下,更可贵的是跨校之间的有效配合,无论是哪一类型的独中,他们都有这个意愿——把其他独中的孩子 当成是自己学校的孩子;我们董总也尝试邀请一些独中的老师,进行线上的公开课,公开让全国各独中的孩子一起来上课。即使是中小型独中,彼此之间也在进行教学共享。所以说,如果危机管理是一种本事,那资源共享就是一种境界。

除此之外,我们也向各独中收集他们线上上课的教学课件、教学材料,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就收集到了1500多件,我们也把这1500多件的教学课件,和我们的电子书连接在一起,明天我们就会推介这个线上的学习平台。所以它是一个集体创作,如果各校之间没有这种分享的心态,我们是不可能完成这个集体创作的。这边展现出来的就是独中一家亲的精神,你送你的孩子进一所独中,但他享受到的资源并非只有这所独中的资源,而是来自全国各个独中的资源,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正面和有意义的现象。

泗里奎民立中学校长吴翠美:

我想回应董总执行长刚才所说的两个要点,就是说在疫情之下,我们独中要如何居安思危、互相成就,我举两个例子——

(一)我们学校在去年曾经和马六甲培风中学进行师生交换的计划,所以我们和培风的校长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今年培风中学的校长在疫情中,知道了我们在进行线上教学的难处,所以,他们就很大方地开放了他们学校老师给高三学生的线上课,无条件的让我们学校的学生参与,我是非常的感动。

(二)明年我们学校将走选修课,吉兰丹中华中学的校长也无私地将他们学校走选修课的所有过程,包括如何规划、制作的表格、一切的资源等等,都和我们分享。所以,这种独中和独中之间的情谊,真的就是也许你把孩子送来我们独中,但成就你孩子的,也许不只是我们这一所独中。所以我很感谢培风中学和丹中,在疫情期间是怎样来互相成就和无私共享的。

新闻主播陈嘉荣:

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我侄女在这段期间在网上上体育课的事,我侄女是宽柔中学的,宽柔中学的学生人数非常多,她在网上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也跟她一起参与,所以印象很深刻。在疫情下,如何停课不停学,如何让同学继续学习,是很多独中都在努力的事。所以,他们上这个体育课的时候,老师就透过镜头来讲解哑铃和各种运动器材的使用,然后示范,示范之后,老师就点名,让同学也来跟着做,所以被点名的同学就要打开镜头,拿起家里的水瓶之类的,进行示范,相当有趣。所以,在新常态之下,大家都在努力改变教学的模式。

然而,网课所能得到回馈仍然是比较少的,所以,宽柔中学在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也逐步增加实体课的时间,从原本各年级回校上课2天,增加到4天,也就是每个年级至少要回校上课4天。
. . . . . . . . . . . . .

2、选择独中的理由

新闻主播陈嘉荣:

我小学是在新村里上学,当时要上宽中是需要考试的(其实到现在都是,宽中没有保送制度,但凡要进入宽柔中学的,一律都只能通过入学考试这个途径),所以,能够考上宽中,代表着“你很会读书”,是一种很大的肯定。再加上我对中文很有兴趣,而且家人也很支持孩子入读宽柔中学,而且宽柔中学一直都是新山人(包括古来地区的人)的认可和肯定,宽柔的入学考甚至比当时的五年级的检定考试(类似UPSR的考试)更重要、更引人关注,很多华小生都远道而来参与。而且,我父母亲也认为独中的校风比国中好,宽中的校风一路来口碑都很好。
我现在回想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我人生的价值观,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者在面对各种难以预料、难以解释的事情时,我如何站稳自己的脚步等等,我发现这些力量其实跟我入读独中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是后一代人,他们是怎样汲取人生哲学的概念?因为哲学这门课并不存在于独中或国中的课表里,但它散布在独中的华文课里,比如说我们读了很多四书五经、文言文的经典文章等等,这些都是形塑我们人生价值观的内涵与态度的来源。老师的教导、文学的灌溉等等,都是无形中让我们慢慢的累积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于日后我们在面对各种利益、声望的引诱时,你有怎样的一种比较中肯的定念,这些在独中的华文和历史课里,都有很好的一种所谓的哲学性的思维在里面。

而读独中最大的考验就是筹款(建校基金、教育基金等等),我觉得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筹款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磨练,它磨练独中生去接触社会大众,包括如何面对社会大众,向社会大众提出你的诉求,你如何表达、如何接触、有什么策略、怎样行销等等,它就已经融入了很多的学习在里面。这些都是课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更坚定去想你怎么会有这个热情去做这件事,像我那时翻山越岭去一些别人没有去的地方卖金砖去筹款,就是因为别人没去,所以才有机会,去征求一些可以拿来义卖的东西等等。这是磨练我们如何把事情做好的一种毅力,也是磨练我们迈出校园,直接面对社会,去学习表达、学习与社会人士应对的一种机会,而且,它带给独中生另一种社会效应,影响是很大的。

以上几点就是我觉得独中吸引人的地方。一直到现在,我看回我的侄女,我发现独中仍然有这样的魅力。

董总执行长梁胜义:

在谈到文化熏陶的部份,当它去到哲学的层次时,往往呈现就是思考的深度与思考的角度的这两个部份,那么,在独中教育里,这两个部份是有这样的平台和环境的。

第一个,在思考的深度的部份,就是母语教育的延伸,母语教育是你用你最熟悉的语言去认识这个世界,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信息,去诠释这个世界暗藏在字里行间的哲理,甚至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思考这个世界、去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你是用一个不熟悉的语言的话,基本上是很难做到这些的。独中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取得,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整个母语教育的环境所给予他的安全感和养分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个,思考的角度。由于我们独中是处在国家主流教育体制外的边缘位置,所以,无论是国家在思考教育政策或分配教育资源时,都不会把我们纳入考量,以至于我们可以用一个边缘的位置,去看待主流社会所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从边缘去思考主流,所以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同理比我们更加弱势的人,更好地去包容多元的文化现象。
另外,在谈到筹款的问题时,我们发现筹款展现出来的就是独中和社区的互动性非常强,尤其是在防疫期间要准备复课时,我们发现很多独中的防疫用品,像口罩、洗手液、测温仪等等,不断地有来自董事的、校友的、社会热心人士的捐赠等等,这些资源源源不绝的输送,表现出来的就是独中和社会长期以来都有很好的互动。
. . . . . . . . . . . . .

3、在疫情中所见到的小而美的独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泗里奎民立中学校长吴翠美:

2017年,我们中学有一个全马走透透的募款行,我们募得了200多万的教育基金,很多人也开始留意到我们这所微型独中。在面对不确定的疫情、不确定的政治因素、不确定的世界时,在这样的状况底下,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人应该要怎么活着?”

这个问题对教育工作者特别重要,就像台湾李玲惠校长所说的,“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小而美的学校,美的意思就是无论学校的大小,我们每一天在跟孩子接触的过程中,要把我们真实的生命带到教育现场,我们必须把外在看待人生的理性力量和我们内在对生命的真诚,结合在一起,当我们既有追求,同时也很知道我们自己在做什么时,两者就会碰撞出火花,就会产生美。我们明年会有课程改革,把美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会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何谓教育之美——

(一)课程之美:课程改革,给课程注入活力。明年开始,学生不再按照班级,而是走班模式。因为疫情的关系而有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模式,所以,我们打算邀请戏剧老师来主讲 “从日常的身体到诗意的身体”,请艺术老师来主讲“生活艺术”,请环保人士来主讲“永续生活”,请音乐系的学生来讲“音乐欣赏”,请媒体朋友来主讲“有话好说”,我们还在联络国外大学的老师来给我们主讲“无毒菜园”,因为我们学校后面还有一块地可以耕耘。我们在传统课程之外,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是课程之美。

(二)人文之美:很多人来过我们学校之后,都很想再回来,包括和我们学校做过师生交换计划的独中——霹雳安顺三民独中和马六甲培风中学,他们也很想再回来。我们学校是最先开始进行独中师生交换计划的学校。为什么人们很想再走入我们的校园?那是因为在我们校园里,人跟人之间是有温度的,我们相处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我就好像是大家长,同学们只有90个,所以我跟同学们可以有更深入的交谈,知道他们住在哪里,家里有什么人等等,我甚至可以认出某个同学的脚步声来,这个在大型学校是无法做到的。人跟人之间怎么相处,就是人文之美。

(三)环境之美:我们学校有13个住宿生,我这两个月领着孩子们在学校里挖湖、造假山、种柳树、种莲花和各种各样的花卉植物,我们也自己用树桐做椅子。我是很感恩的,可以带着这些孩子过上这样的生活。所以,小学校怎么会不美呢?
. . . . . . . . . . . . .

家长们的提问和主讲嘉宾们的补充部份
 

席间有家长问道:
“我常听到说‘教育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请问我们的嘉宾或张校长如何看待这个教育的迷思呢?”

张校长:

关于有教无类——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才施教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一个教育的方法,有教无类则是说针对教育的对象,我们是不应该加以选择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是属于官方所操办的,是达官贵人专属的权利,一般平民是没有机会享受教育的。而教育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我们可以透过学校的教育,改变我们原来的命运,对贫穷的人来说更是一个翻身进入另一个阶层的机会,对社会中下阶层的人来说,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让他们也能享有这样的机会来接受教育。

所以,在独中,都有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假如你家境贫穷,但你很上进,善于学习,那么,你就可以在经济上得到援助。所以,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我们希望透过奖助学金的管道让清寒子弟得到一些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可以到各个独中询问。

“有教无类” 被理解为 “什么程度的孩子都应该收” 是不太科学的,进入中学的教育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缺乏一定的基础会造成学习挫折,况且独中有留级制。除了智力水平,也需要非智力性的意志力和求上进的心,如果成绩不达标,则考虑其意志,再则观察其家庭的支持力量,综合考虑之后,酌情给予"机会",有教无类的提法在独中,是"给予机会"的概念,无法等同于是"没有智力水平"也可以教导,除非有些已经成熟办学了的独中改变原有的定位,设法从更低的入学门槛从头开始教育学生,彻底做到什么水平我都可以教他,这无疑是最高的教育理想,而且是必要的理想,教育必须帮助弱势。

关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说不同资质的孩子给予不同方式的培养。比方说孩子不擅长读书,那我们可以培养他技术类的教育,善于读书的,我们就给予学术知识类的培养。那么目前部份独中由于课室的局限、规模的局限,没有办法广泛收生,当然也遭遇到一些家长的批评,所以才采用入学考的方法来招生,虽然在有教无类这个层面来说可能欠缺公平,但这也是逼不得已的方式。不过,我们也有一些独中只要品格好、有上进心的学生都收,大家都尽可能做到符合社会大众的期望。

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都是可以再辩论的课题,但今晚我们就不多谈。

吴翠美校长:
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会否影响家长对独中的选择,或许有些家长基于担心孩子的出路问题而不选择独中。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大数据的方面去调查,比如历年来独中生的出路、独中生任职的场域等等,让家长们了解独中生的出路是否真的受到政府是否承认统考文凭的影响。

主播陈嘉荣:

对于小而美的校园的看法——的确,小学校的校园宽敞,人数少,师生互动的品质会比较好。因为人数少,老师也比较容易掌握学生的动向,对于学习的效果和品格的塑造是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是人数多的话,老师就比较难兼顾。人数少的话,宿舍生的感情也会比较好,同侪之间的影响也是比较正面的。

在政府是否承认统考文凭这方面,我个人并不是很在意。我觉得我们的重心应该放在如何克服时代的考验,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中,如果独中能掌握好教育的内容,而同学们能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掌握到好的教育内容和养分才是最重要的,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承认不承认是别人给予我们的,但价值这回事却是我们自身要去累积的,是我们自身散发出来的,所以,不如把自身做好,让自己发光发热,反而就不必害怕别人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只要你是真的有价值,即使有人不承认你,但仍然有人承认你、需要你。就跟“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道理是一样的。

董总执行长梁胜义:

我们知道目前是独中招生的季节,根据我们的统计,大部分独中今年的招生情况,都比往年更早达到招生人数的目标。往年被雪隆八所独中淘汰的人数高达3千多人,为何仍然有这么多人明知统考没有被承认,但还是选择进入独中?

十几年前,华小升独中的比例是10%,2011年开始,逐步攀升到17%,当中还包括非华裔子弟,显示家长更乐意把孩子送进独中。

有些人考虑到升学出路的问题,而不想把孩子送进独中,但其实独中生继续深造的的比例已经高达85%。

其实,政府承不承认独中,都不会影响独中生的出路。升学出路对独中生来说根本不成问题,而且,独中的教学氛围反而让孩子更想在毕业之后继续深造。
关于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其实它涉及的是生涯规划。当我们谈政府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时,它包括三方面:是否受到政府国立大学的承认(要进入政府国立大学)、JPA国家公共服务局的承认(要当公务员)、专业资格的鉴定机构的承认(比如医生、律师等等),除非孩子一心一意要进入JPA当公务员,那就不鼓励读独中。

以下是读者们在东方日报视频下的留言:



嘉宾与主持人对今天座谈会的总结:
❤️张校长:我认为独中可以成就孩子的梦想。
❤️吴校长:无论校园大或小,美丽的校园就是有希望的校园。
❤️陈嘉荣:我作为独中生我骄傲。
❤️梁胜义:献议家长陪孩子学习做决定,选择他最舒服的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 点击《东方日报》看视频 / 图片来源 https://qrgo.page.link/Vg4gQ

::::::::::

下一篇:
《独中是你的菜吗?》/ 文:娘娘—— https://duzhongdistanceeducation.blogspot.com/2021/08/duzhong-my-choice.html

上一篇:
《关于独中的IGCSE课程和国际学校课程的IGCSE课程,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

blog counter